媒体聚焦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
【媒体重师】《重庆晨报》:老教授创作电视剧《巴国风云》

来源:《重庆晨报》   作者:《重庆晨报》   编辑:李若岩   发布日期:2017-04-05   点击数:

鲜于煌说:剧本耗费10年心血,我希望它能成为历史剧中的清流

七十岁的重庆师大中文系退休教授鲜于煌这两天格外开心。3月25日,由他创作的历史剧《巴国风云》与北京一家影视公司正式签约,拍摄工作将陆续启动。这部作品以古代巴人为关注对象,从上古传说到秦灭巴国跨越近两千年,展示了有勇有谋的古代巴人在中华民族史上曾留下的辉煌。“剧本耗费十年心血,我希望它能成为历史剧中的清流。”鲜于煌说。

激将法激出来的作品

鲜于煌是重师中文系知名教授,也是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,对于三峡地区少数民族研究更有不少独到见解。巴文化是鲜于煌专攻的学术方向,“我老家在四川阆中,那里曾是巴国灭掉充国之后迁都所在。我是巴人后裔,后来注意到学术界对巴文化研究不够系统,于是决心做点事情。”

不过,这部电视剧本的诞生有些偶然。“是被激将法激出来的。”鲜于煌说,十几年前,有个北方作者写了一个《巴国演义》的剧本,交来评审的过程中被反复枪毙,“地域和知识结构所限,那个剧本我没法认可。他不服气,就说你行你来写吧,于是我接了下来。”

以巴人后裔身份创作这部电视剧,鲜于煌显得十分慎重。那时他还没退休,创作时间至少得推迟到深夜十点半,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。由于不会操作电脑,他都是靠手写,写完一集再找学生帮忙录入打印。

从搜集资料到提笔创作初稿,再到敲定改写稿,直至今年完成版权登记并正式签约,这个过程耗费了十年。“总共有七十多万字,反复修改,手稿都有几十斤重了。”鲜于煌表示,以他的学力视野所见,这应该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展示古代巴人面貌的作品。

跨越千年的巴人故事

按照鲜于煌设想,《巴国风云》始于上古神话巴人先祖廪君,结束于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,跨越上千年,是一部“三分真实、七分虚构”的历史正剧,预计拍摄45集。

“虚构也不是胡编乱造,而是按照历史文献去对那个时代艺术加工。”他说,创作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巴人史料分散不成系统,只能一点点去挖掘积累,为此他反复阅读了《华阳国志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唐书》等涉及巴人的文献。鲜于煌举例道,在史料中,廪君称王的这段历史只有短短几百字的描写,而在电视剧中,这一段将是全剧的第一个小高潮,部落之间的矛盾与争执将通过场景、服饰、音乐等得以呈现,这些场面就是史实与虚构的大融合。

“古巴人分三大支:龙蛇巴人、鱼凫巴人和白虎巴人,”鲜于煌介绍,“剧本以龙蛇巴人为主,他们以龙蛇为图腾,龙代表中华民族,因此这一支巴人反映的是国家主流文化。尽管研究不多,但对国家民族意义重大。”

“对巴人故事的追溯,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从小到大、由弱到强、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。”鲜于煌说。(本报记者 赵欣)

新闻链接

剧中的巴人生活

1.兵器 巴人以骁勇善战著称。为体现这一特点,《巴国风云》中的战争场面将达到一半以上。而巴人的代表性武器:柳叶剑、戈、矛等将有很高的“出镜率”。

2.傩舞 打仗时,巴人通常会安排“前锋部队”戴着百兽面具,跳着巴式傩舞冲锋陷阵,大败殷兵。这个场景将通过面具、舞蹈的设计及台词的内容等向观众还原。

3.习俗 除了战争场面外,巴人的生活习俗也贯穿于整个剧本之中。如巴人酿制清酒、煮井为盐、用竹筒连接高山涧水等习俗,都将得到呈现。(2017年3月30日《重庆晨报》第10版)

鲜于煌教授

大学城校区: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:401331 党政办电话:023-65362555
沙坪坝校区: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:400047
北碚校区: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:400700
版权所有©贝博BB平台德甲狼堡-BB平台德甲狼堡合作伙伴 渝ICP 备
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官方微信

  • 官方抖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