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动态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学术动态 > 正文

精是讲堂||暨南大学宋剑华教授谈“‘想飞’与徐志摩的生命哲学”

来源:文学院   作者:文学院   编辑:蔡童   发布日期:2024-05-23   点击数:

5月20日晚,由文学院承办的贝博BB平台德甲狼堡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暨“精是讲堂”第73期在汇贤楼115报告厅顺利开讲。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广东省“南粤优秀教师”、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宋剑华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《“想飞”与徐志摩的生命哲学》的讲座。讲座由文学院杨华丽教授主持,文学院部分教师和本硕生到场聆听。

宋剑华教授以徐志摩1926年所撰写的散文《想飞》为起点,从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徐志摩的“想飞”思想。

第一,徐志摩的思想追求是“想飞”而非其他。宋剑华表示,徐志摩的密友胡适以“爱”“自由”和“美”这三个词汇来概括徐志摩一生的追求,这种简化的表达方式虽然直观,但难免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。周作人认同胡适的看法,但认为徐志摩的“单纯”和“诚实”不仅是对“爱”的执着,更是其高尚人格的体现。左翼人士对徐志摩的评价则带有批判色彩,主要集中在他的意识形态立场上。钱杏邨最早关注到徐志摩“想飞”的思想,但又将其视为徐志摩逃避现实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的表现。宋剑华指出,“想飞”是徐志摩诗文中的高频词汇,是五四时期“个性解放”思想的体现,蕴含着一种超越自我、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理想,即只有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,才能达到“爱”“自由”和“美”的至高境界。

第二,徐志摩的生命哲学深受卢梭“回归自然”的启蒙口号以及德国“青年运动”思想的深刻影响。宋剑华教授从“回归自然”的角度解读徐志摩的“想飞”思想,认为这是徐志摩追求重塑完美人性的崇高理想。以《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》为例,宋剑华指出,徐志摩不仅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道路,更表达了一种渴望回归自然怀抱、永葆童真天性的愿望。此外,德国“青年运动”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促使他创作了《青年运动》《话》《秋》等长文,而且产生了在中国也发起一场类似运动的热望。徐志摩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“回归自然”的可能性,更将其转化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冲动,创作了大量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文,表达了对自然和纯真的向往。

第三,徐志摩来自西方生命哲学的“想飞”理想的顺利成长离不开中国的道家思想。宋剑华教授指出,在一定意义上,徐志摩的“想飞”理念,实际上是对庄子《逍遥游》思想的现代诠释。在徐志摩的诗文中,诸如“小雀”“雁”“海鸥”等频繁出现的意象,都象征着徐志摩对自由飞翔的向往。徐志摩之所以“想飞”,部分原因是他对当时黑暗、污浊的社会现实感到了厌倦。尽管徐志摩没有直接尖锐地批判儒家礼教的“吃人”本质,但他对儒家的“人治”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,从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保持了一致。徐志摩的“想飞”理念中,蕴含着对生死的深刻洞察。他没有将死亡视为终结,而是看作灵魂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,这一点反映了道家对生命哲学的独特理解。也就是说,徐志摩的“想飞”,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,对现实社会的批判,以及对生死的超然态度,而这一切,都与中国的道家思想存在关联。

随后,与会师生与宋剑华教授亲切互动,深入探讨了“想飞”思想与生命本源之间的关系。宋剑华强调,“飞”象征着生命的自由,它不仅仅是肉体上的飞翔,更是精神上的升华。通过“飞”,人们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,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宇宙自然世界。

大学城校区: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:401331 党政办电话:023-65362555
沙坪坝校区: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:400047
北碚校区: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:400700
版权所有©贝博BB平台德甲狼堡-BB平台德甲狼堡合作伙伴 渝ICP 备
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官方微信

  • 官方抖音